活性氧新功能:超氧阴离子驱动的天然药物合成
发布时间 :2025-03-23  阅读次数 :513

报告人简介:

高书山,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1-2017先后在英国、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曾获中国科学院人才、天津市滨海新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等称号,开展微生物天然产物生物合成机制解析、小分子药物的化学酶法合成等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基金委面上项目、大型企业委托项目等。并以核心骨干身份参与了中科院先导专项、科技部合成生物学重点研发专项等项目。发表SCI论文50 余篇,他引超过2500次,论文多次被权威综述杂志亮点报道、Faculty of 1000推荐、选为封面(底)故事、VIP论文以及JACS spotlights等。

 

报告摘要:

酶作为生命活动的核心催化剂,驱动着从代谢调控到能量转换等关键生物过程,是自然界亿万年进化的精密分子机器。在合作团队的结构生物学数据的支撑下,高书山团队的最新研究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血红素酶催化机制。参与麦角生物碱类天然药物合成的过氧化氢酶EasC同时拥有两个催化口袋,一座位于血红素中心,另外一座位于酶表面;两个口袋之间通过管道相连。血红素中心口袋负责生产活性氧(超氧阴离子),并将其通过管道输送至酶表面催化口袋。在表面口袋中,这些活性氧进一步催化底物反应,最终实现麦角生物碱分子的生物合成。这项研究发现超氧阴离子可以作为酶的催化工具生产天然产物分子,突破了现有“负面”功能的传统认知,证明微生物酶系统的智慧远超人类想象,那些我们普遍认为的有害分子,或许正是打开未来合成生物科技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