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海洋共生微生物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4-01-01  阅读次数 :2583

2023年12月27-29日,第二届海洋共生微生物高端论坛在美丽的海滨之城三亚圆满落幕。论坛由上海市微生物学会海洋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三亚珊瑚礁生态研究所承办,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全国各地的70多位专家学者、研究生齐聚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共同探讨海洋共生微生物的前沿问题,涵盖海洋共生微生物种群组成与功能、海洋共生微生物与宿主及环境的互作机制、海洋共生微生物对环境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海洋共生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多个方面。

上海交通大学邓子新院士、海军军医大学焦炳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李志勇教授、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林杰森教授、厦门大学赵晶教授、深圳大学张锐教授、中山大学刘岚教授、南方科技大学范陆助理教授、海南大学周海龙教授、赵洪伟教授、浙江工业大学王鸿教授、海军军医大学刘小宇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林双君教授、陶美凤教授、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曾润颖研究员等多位专家、青年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论坛开幕式由上海市微生物学会海洋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志勇教授主持。首先由焦炳华教授致辞,对线上线下参会的专家学者、研究生表示衷心的欢迎,呼吁大家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学习、共同进步,并预祝大会顺利举行。

随后,上海交通大学邓子新院士以“生态文明背景下合成生物科技与产业的颠覆性创新之路”为题,结合个人科研之路和实践经历展示了生态文明背景下合成生物学促进化合物生产方式变革、生产力飞跃的重要作用,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微观生物体系宏观集成的综合创新之路。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林杰森教授做了“Less is more: Insights into dinoflage-associated symbioses”的报告,从甲藻基因组及其表达与珊瑚宿主的关系等方面研究了虫黄藻与宿主的共生关系。上海交通大学李志勇教授作了题为“生态位依赖的海绵全基因组表达谱和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报告,提示海绵全功能体可对不同生态位产生主动响应并适应,在全基因组水平上为了解海绵全功能体的黑盒子提供了新的认识。厦门大学赵晶教授作了题为“海绵共生体基于多聚磷酸响应环境磷变化”的报告,向参会人员展示了海绵共生体聚磷的巨大潜力及其生物学和生态学意义。深圳大学张锐教授就“海洋无脊椎动物共生环境的噬菌体”展开介绍,指出噬菌体能够影响细菌共生关系的建立、细菌共生关系的维持、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健康等。南方科技大学范陆助理教授围绕“海绵微生物组互作在菌株和亚菌株层次的解耦连”作了报告,揭示海绵宿主的群体遗传学塑造了菌株水平的微生物组组成,而细胞宿主可能影响了菌株水平的病毒组结构。中山大学的刘岚教授为我们介绍了“海鞘来源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发现了具有抗血栓、抗胶质瘤、抗炎活性的许多化合物,为海鞘及其共附生微生物的药用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础。来自海南大学的周海龙教授以“典型环境激素对珊瑚共生关系的扰动机制”为题做了分享。以典型环境激素苯并芘(BaP)与温度胁迫为例,采用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等方法,研究了珊瑚及其共生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响应机制。海南大学赵洪伟教授对“高温背景下PSⅡ除草剂污染和氮富集对珊瑚-虫黄藻共生体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报告,提示硝酸盐、铵盐富集与热胁迫对珊瑚-虫黄藻的共生体具有不同的影响,为我们保护珊瑚礁提供了新的思路。来自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王伟权老师代表王晓雪研究员作了“The coral pathogen Vibrio coralliilyticus kills non-pathogenic holobiont competitors by triggering prophage induction”报告,发现噬菌体Vc43001可通过激活Va43009中的GfP2来竞争性清除Va43009,实现在珊瑚体内定殖。

最后,上海交通大学李志勇教授对论坛进行了总结,感谢各位专家的精彩报告以及各位的热情参与,将继续坚守论坛特色,办成系列高质量的论坛。本次论坛极大促进了海洋共生微生物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期待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为促进我国海洋共生微生物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