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细胞工程”“微生物学实验”两门课程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发布时间 :2023-04-13  阅读次数 :3034

4月1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公示》,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申报的两门课程全部入选。其中,“细胞工程”(课程负责人:李志勇)获评“线下一流课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负责人:张霞)获评“线上一流课程”。

 

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细胞工程”

李志勇教授负责的细胞工程课程2001年作为新课在上海交大开设,2005年入选校精品课程,2009年获批上海市精品课程,2010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入选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7年“细胞工程立体化教材与研究型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3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经过20多年建设,细胞工程课程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特色:

学生为中心的启发探究式研究型教学模式

1. 针对传统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填鸭式教学,忽视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问题,推行启发与探究式的研究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注重过程考核,让学生动起来;通过案例教学、文献讨论,提升课程“科学味、挑战度”, 锻炼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能力与素质。

2. 针对传统教学手段单一,缺乏信息化平台与技术支撑问题,录制了3套教学视频,打造好大学在线、爱课程等线上平台;将线下课堂与线上课程、 数字化课程紧密结合,采用手机互动小程序促进课堂互动;发挥多元化教学形式和资源优势,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3. 打造了立体化教材体系,被国内百余家高校选用,在国内具有很大影响力。2003年以来主编出版了包括iCourse新形态教材、数字课程、全英文教材在内的细胞工程理论与实验课教材9部;其中《细胞工程学》获国家首届教材建设奖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3部教材入选 “十一五”、“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获上海市优秀教材一、二等奖、精品教材。

课程负责人:李志勇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上海市微生物学会海洋微生物专业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校生物科学类教指委委员与多本国际期刊栏目主编、副主编、编委。研究聚焦海绵/珊瑚共生微生物群系,负责了10多项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863、国家重大科学发展计划课题;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90多篇,授权专利20多项。主编英文专著1部,参编英文专著11部。主编出版教材10部,获国家首届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二等奖。创建细胞工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微生物学实验”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曾获得上海交通大学第一届在线课程建设项目资助,于2018年9月首次在中国大学MOOC网站运行。本课程内容推陈出新,逐层递进,注重创新思维引领,建从理论知识到科研创新的桥梁。涵括微生物学基础技术和科研一线研究热点,从微生物学基础技术、培养观察到测定和分子遗传技术,逐层递进。引入科研一线研究热点实验项目,相关研究内容及文章用于在线课程教学参考,例如:极端微生物、微生物信号测定、细胞器荧光定位等,让经典技术与科学前沿相结合,使得教学内容从基础走向热点,实验教学真正成为从理论知识走向科学研究的桥梁。

在线课程教学资料分为:教师讲解、实验操作、结果讨论三个部分,其中实验结果讨论课的设计是本课程的首创特色。让学习者在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熟练操作技术,最后通过结果分析讨论达到深度学习目标,培养学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在线课程即完成了实验原理—技术路线—实战分析的全过程训练。实现理解—实践—研讨的科学理论再认识闭环教学。

优质在线资源助力实验教学设计重构,探索混合式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线上课程的使用中,除了大量社会学习者外,本校及其他30多所高校引用本课程的在线资源实施了SPOC混合式教学。结合线下显微互动系统,设计混合式实验教学,课前观看视频完成自测,解决实验原理理解、操作技术观摩、实验结果预测等问题。课堂采用同伴教学法,设计生讲生评,团队研讨,高效完成实验。课后结果观察,团队分析讨论,撰写实验报告在线互评,参加线上竞赛等。

课程团队由陈峰教授、张雁高级工程师、何丽明高级实验师及刘喜朋副教授、谢志平研究员、何亚文教授、白晓慧教授4位科研一线教师组成,于2019年获得全国混合式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课程负责人:张霞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实验系列研究员、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学发展分中心副主任。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主持多项国家级、上海市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多篇。负责上海市重点课程“微生物学实验”、强基班和致远班 “生物学实验1”课程、主讲国家级一流课程“生命科学导论”等课程。5年中承担了微生物学实验专业基础课程(48学时3学分)15个班的教学任务,并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微生物学实验”数字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