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周年院庆-校友采访录】踏实地行走在科研道路上
发布时间 :2019-01-04  阅读次数 :5864

踏实地行走在科研道路上

1994 级本科生杨俊

 

编者按:杨俊,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94级本科生,现任美国St.Jude儿 童医院副教授。“越踏实越好”是学长对自己的要求。做科研的过程中注定 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在大学期间就能养成肯吃苦的品质,就能在科研的路 上走的更远。

 

刚进大学时,杨俊学长和大家一样,渡过了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大一 时最难的是高数、大物。当时高数与大物试题难度系数很高,大家成绩都比 较差,三四十分是普遍现象,有的男生拿到试卷看到成绩时甚至哭了。高数 分为极限微分以及积分,由于极限概念很多,所以他一开始也学得不太好, 但学着学着觉得越来越简单了。他说大学老师讲得很快,但老师一般会告诉 同学课程对应的辅导教材,如果学生做到下课自学,不仅能显著提高课业成绩, 而且能锻炼自学能力,这也是交大一贯的教学理念。

后来步入高年级,开始涉猎专业课。生物系的课分为两种,通俗的说来 就是要背的以及不用背的。例如有机、生化就是需要背的课程。虽说是需要 记忆的课程,但学长也补充说自学时会知道其中联系,归纳后会变得较易记住。 那么例如物化和化工就是不怎么需要背的课程。学习物化时会用到很多次积 分,当时的物化课本出自南大出版社,为熟悉物化,学长从包玉刚图书馆借 出习题册刷题。学习化工时会有很多工程成分在其中,包括自己设计分离塔、 蒸馏塔,制成后很有成就感。学好这些课更多的是靠理解以及用公式推导。 这两种课一起学从长远来说是好事。

说起令学长印象深刻的教师,他滔滔不绝。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当属班 主任杭晓敏。班主任当时博士刚毕业,很年轻。因为与学长年龄上差别不大, 两人的很多想法很容易沟通。因为交流比较多,对学长的影响比较大,所以 印象深刻。学长至今与班主任和林志新老师都有联系。

杨学长对待学习十分认真,因为对生物感兴趣,所以大三大四时更是有 很大提高。平时一般上自习上到熄灯才会回宿舍。硕士研究生期间,由于他是交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和中科院上海分院联合培养的 , 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在中科院上海分院赵国 屏院士实验室做课题。 学长说本科时自己尚年少,不是很了解自己想要什么。二十一岁保研后,和社会接 触变多,还有自己的课题要负责,感觉很不一样。慢慢地,自己对未来的展望越来越多。 硕士毕业后,学长决定去普渡大学进行深造。在联系出国的同时,学长也想试一试自己 能不能有其他的工作机会。他参加了一些招聘会,随意的向几家公司投出了简历。当时, 他已决心出国,并没有想到自己真的会被录取,没想到几天之后他得到了上海市发改委 的笔试通知,随后就被录取。考虑到自己的课题已经完成,同时也不想放弃这个难得的 机会,他走进人民广场边的政府大楼,开始了为期八个月的公务员生涯。他在发改委的 高新技术产业处做了一些和生物产业有关的项目,到各地出差,开会,接触了各种层面 的人,积累了不同的人生经验。当他完成了这段工作之后,他发现自己的选择不再单一了。 他可以去美国继续读书,也可以留在上海,或者到公司工作。他犹豫再三,还是踏上了 去美国的飞机。已经在普渡大学学习的女友是他做出这个决定的部分原因,另外,他觉得, 到美国完成学业之后,自己的起点会比现在更高,如果将来要回到上海也会有更好的机会。

2006 年,杨学长进入美国 St.Jude 儿童医院做博士后,这是美国唯一的专业小儿肿瘤 医院,主要治疗小儿白血病,淋巴瘤,实体瘤和脑瘤。自创立以来成功地把小儿白血病 的治愈率从不到 10% 提高到 90%-95%,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当初选择 St. Jude 时,学长 考虑到自己对科研和临床的结合非常感兴趣,又被小儿肿瘤的治疗方案,肿瘤性质的独 特性所吸引,所以选择了这个方向。他现在主要研究小儿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不同的患 病儿童对同样的化疗药物有不同的反应。有的患儿会掉头发,白细胞下降,无法继续用 药而有的患儿没有反应,却会复发。学长的团队希望通过对患儿的基因组的研究找到药 物反应的个体差异的原因。如果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对药物没有反应,就需要停止给药, 相反的,如果由于基因突变导致患儿对药物特别敏感,就应该减少给药量。这就是所谓 的精准医学。所以在治疗每个患儿之前,研究人员会为每个患儿测全基因组序列,约四 周就可以得到结果。然后精准医学委员会对患儿的基因信息进行讨论,分析出适合患儿 的药物及用量。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给药,治疗效果大大提高。

2012 年,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陈竺来到美国 St.Jude 儿童医院作报告,并开始商讨治疗 小儿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合作事项。全美每年的小儿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病例仅有 3500 例,而中国有上万例。在 2010 年之前,小儿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不属于大病医保,许多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陈竺部长希望能把St.  Jude    治疗 白血病的先进方案引进中国。在双方的努力下,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与美国 St.  Jude儿童研究医院牵手,联合成立了国内首个“儿童癌症国际合作项目”, 力促国内儿童血液肿瘤疾病的诊治及管理水平有一个大幅的提升。双方针对 中国儿童的情况设计了一套临床治疗方案,只需十万元人民币就能把一个患 儿治好。在这样的合作下,最近几年,全中国每年就有超过 7000 例白血病患 儿通过新农合得到有效治疗。

2015年10月,由上海交大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卫生部儿童血液肿瘤重点 实验室与中国抗癌协会儿童白血病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和组织的中国儿童肿 瘤(白血病)临床多中心研究协作组宣告成立。该协作组有国内 17 个省市 21 家医院和香港地区威尔斯亲王医院加盟,并由美国 St.  Jude 儿童研究医院的专 家、新加坡 Viva 基金会共同参与。这个协作组将进一步引进国际发达国家精 细化分型、个体化诊治的先进理念,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找到适合中国儿童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最佳诊治方案,促进临床与基础双向转化研究发展,从 而提高我国儿童白血病的整体治愈率。通过全国协作,我国儿童白血病的治 愈率有望从 75% 提高到 90% 以上。杨学长表示,作为一个从交大走出去的学 生,能够在这个项目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也算是他对学校的一种回报,是一 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杨学长工作之外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觉得家庭比工作其实更为重要。 在他在作出职业选择的时候,总是把家庭放在第一位,为了一家人在一起, 他和他的夫人在相同的地方读博士,相同的地方读博士后,相同的地方工作。 “家庭开心不开心是我们个人开心不开心的很大因素。”他不希望把工作带 到家里。有空闲的时候,他会带着一双儿女出去钓鱼,骑自行车,跑步等等。 “有一个家庭是非常非常好的一件事。”

“越踏实越好”是学长对自己的要求。真正的能力不仅可以从发表的文章, 还可以从待人接物里体现出来。带领一个团队,他总是要和来自不同背景的 科学家一起合作,所以具备足够的业务能力和谦逊随和的性格是保证整个团 队正常运行的关键。

杨学长认为大学生必须具备踏实,肯吃苦的品质。做科研的过程中注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在大学期间就能养成肯吃苦的品质,就能在科研的路上走的更远。 他读研究生时做过一个和遗传病有关的课题,需要到各地采集得了遗传病的人的血样。 在采集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困难,路途遥远,天气险恶,还有当地人的不理解不配合。 在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采集之后,他发现自己收获的不仅是样品,更重要的是解决困难 和待人接物的能力,他觉得很值得。

在学院建院二十周年暨建系三十二周年之际,杨俊学长祝愿学院发展顺利,希望回 学院与学弟学妹们有更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