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做到最好,让优秀成为习惯
1990 级本科生俞皓
编者按:俞皓,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1990 级本科生,现为新加坡国立大学 校长讲座教授、生物科学系系主任,新加坡总统科学奖获得者。这次借着学 院建院二十周年暨建系三十二周年之际,作为校友,跟俞老师聊了很多他在 交大以及一路走来的历程,也希望借着我的视角,让大家更加了解我们的这 位学长。
12 月 3 日中午,俞老师刚刚参加完系里面的会议,回到办公室。原本是 想跟俞老师商量采访的时间,没想到他说,就现在吧。看,我的这位学长, 我的博士生导师,做起事情来一直是这样果断、高效。
初次见到俞老师是 2011 年 9 月,我在交大生科院参加新加坡国立大学生 物系的面试,俞老师正是那年的面试官。虽是老师面试学生,其实学生又怎 能不评断面前的老师呢。几分钟下来,就觉得俞老师问的问题,聊天的思路 既给人轻松亲切的感觉,同时也不失逻辑条理。这也是我最终选择来到俞老 师实验室的重要原因。
在三年半的博士生学习当中,作为学生,跟俞老师讨论的更多是课题、 学术方面的话题。这次借着学院建院二十周年暨建系三十二周年之际,作为 校友,跟俞老师聊了很多他在交大以及一路走来的历程,也希望借着我的视角, 让大家更加了解我们的这位学长。
我们的采访就在俞老师的办公室展开,本来就不大的办公室被多搬进来 的一个凳子占得满满当当。桌面上除了一台电脑之外,都是打印的文献和正 在修改的文章的图片。俞老师对于文章逻辑和图片质量的要求从未放松过, 发表的文章中几乎每幅图经历了他反复的组织和排版,既要展现关键信息, 又要美观舒服。大概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他对做事情的态度和要求。而俞老 师也把这些品质性格的培养归功于在交大的学习。作为生物工程系的学生, 工科的课程设置以及扎实数理课程的基础为俞老师之后的理科研究提供了很 好的助力。
谈及在交大的课余生活,从本科生时期的学生会主席到研究生时期的党支部书记, 俞老师的组织能力和为大家服务的精神可见一斑。系里面学生会组织的各色活动以及党 支部的发展和党组织生活等都是俞老师充实生活的组成部分。这些能力,时至今日,就 成为能够很好运营这样一个由十几个人组成的实验室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不要以为这就 是我们俞老师多彩生活的全部了,人家可是搞过创业的人。交大的昂立书店和电脑店的 初办和诞生都离不开俞老师作为学生经理的努力。即便是有这么多的工作要忙碌,俞老 师也没有荒废了体育锻炼。他们那一届的足球队是让生科院首次进入希望杯八强的,乒乓球队和排球队也特别强。对于体育锻炼,俞老师一直没有间断过,来到国大后也是继 续踢球,无奈手受伤,之后转战身体对抗小一些的羽毛球,这一项运动一直坚持到今日。 每周三的羽毛球成了跟组会一样规律的实验室必备项目。研究院里面的羽毛球比赛我们 实验室绝对是榜上有名。大概就是坚持锻炼,让俞老师一直能保持这样充沛的精力。
说到今天取得的这些成绩,俞老师依旧保持着一颗平和的心。但是当我们看着实验 室在这十年当中的发表文章列表,当我们了解到他是国大生物系最年轻的教授,我们就 知道这背后需要怎样的付出。读博士时期,俞老师做的是研究得比较少的兰花的花器官 发育。那时网络不发达,他就经常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与其他实验室的人讨论,自己一 遍又一遍地摸索兰花实验条件(常用于拟南芥的实验方法不一定适用于兰花研究)。在 四年的博士生学习当中,俞老师就先后发表了五篇一作文章(其中包括一篇The Plant Cell,两篇 Plant Physiology)。结束博士学习之后,俞老师去了当时做植物发育首屈一指 的Meyerowitz实验室继续博士后研究。在加州理工仅一年半的时间里,就以一作身份在 Nature Genetics 和 PNAS 上发表文章。如此出色的表现让俞老师获得了回到国大任教的机 会。谈到在加州理工的生活,俞老师坦言,除了每周的运动和去超市,其他的时间就基 本都是在实验室当中。说到这里。他拿出了博士后时期的四大本实验记录本,上面工整 详细地记录着实验设计和结果。这份认真和严谨也是一路伴随他到现在。 现在的他除了要管理好整个实验室之外,也要掌握淡马锡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发展方 向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理学院的日常事务。白天经常有密集的会议,晚上和周六就成了 他静心修改文章的时段。工作的忙碌也并没有让他疏于对家人的陪伴,周末和假日都会 陪伴家人,家中的一双儿女都成绩优异,俞老师还做得一手好菜,这些都让同为交大校 友的师母更加省心。
从实验室到会议室,从讲台到灶台,俞老师都尽心尽力的完成自己的职责。当我们请求他为我们总结一下他认为最重要的为人做事的品质时,俞老师选择了踏 实、助人和独立。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在刚刚进入实验室的时候听到的教导。 做事就要脚踏实地,有目标,够专注;与他人相处,尽心帮助,取长补短; 独立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这则是博士研读期间需要培养且将伴随我们一 生的最重要的能力。无论是对学生以及博士后,俞老师都给予大家足够的探 索空间,为每个人的想法提供建议和支持,如果你有想法,你有能力,它们 都不会在这里被埋没。
虽然已经离开交大多年,俞老师跟交大生科院的联系从来没有断过,也 一直心系着学院和学校的发展。三十年的生科院依旧年轻,仍然有很大的发 展空间,俞老师也送上了对生科院在未来广招贤才,蓬勃发展的祝愿。
后记:四十五分钟的采访,三年的师生相处,于此呈现给大家。前有明灯, 我们应该更加坚定的前行,二十一世纪是否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让我们一起 来书写这个答案吧。
备注:编者李春莹,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2008 级本科生,2017 年获得新加 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现在俞皓教授实验室做博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