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攻关引领,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之成功申请——生物工程系党支部
发布时间 :2012-10-10  阅读次数 :8514

       2011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这是20年来校本部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申请方面的重大突破,生物工程系党支部全程参与并见证了这个伟大的奋斗历程,从党员院士、院长到党员讲师、助教,在前期的创建和申请过程的各个环节均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本支部着力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和支部党员教师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下,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顺利获得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基金委微生物代谢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支持,在学院的发展建设和科技攻关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作风

       本支部党员邓子新院士早在2005年“微生物代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初期,就提出了验收时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同台竞技的雄心壮志,以微生物合成与分解代谢为研究重点,追求基础研究的开拓、创新、快乐科研的理念,放眼国际竞争舞台,与国际上本领域最好的实验室试比高。首先,每当有高水平论文发表时,都会在学院或学校网站进行宣传,并邀请论文通讯作者在系里做学术报告。同时,确定了优秀论文的奖励制度,利用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创新研究群体的有限资金,对高水平论文给予奖励。经费不多,但是让各位老师受到重视,增加了自豪感和继续进取的决心。

       其次,我们支部把提高教师和研究生学术水平作为支部工作重点之一。在每次的学术年会上,院长、主任都会严格对每个报告的学术水平、讲解水平、讲稿内容甚至时间控制给予点评,提醒报告人要点滴积累,以应对重大项目申请、课题汇报等重要事宜,在整体上提升了教师们展示成果、归纳总结的能力。另外,我们支部青年党员每年还组织1-2次以博士后和研究生为主体的“青年学者论坛”,严格按照国际会议的形式设立主持人、学术评委会,规定讲解和讨论时间,并评选出几名优秀报告人给予奖励。去年我们选送的优秀研究生在中国科学院举办的博士生学术论坛上均获得了优秀报告奖。

       我们党支部所有党员都如期参加了与其他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同步的部级重点实验室验收过程。邓子新院士的要求是,一定要取得所在验收组的第一名,为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加重砝码。为了实现这个高标准的任务,本支部党员邓子新主任、张雪洪院长积极顶层设计、缜密布局,许煜泉、许平、李志勇、杨虹等实验室负责人在材料准备、实验室调整布置、人员配备方面积极配合,徐俊、白林泉、唐鸿志、欧竑宇、林双君等青年党员投入大量时间到专家接待、会场布置、专家座谈等各个环节。大家众志成城,在教育部复审过程中获得所在组的验收评估第一名。

 

二、倡导持之以恒,追求创新的工作理念

       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请成功还在于我们支部党员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对既定研究方向的长期坚持,从而形成了DNA硫化修饰、抗生素生物合成、污染物分解代谢等特色研究方向,在国内外享有盛誉。DNA硫化修饰研究是“二十年磨一剑”的基础研究重大发现,从二十多年前实验室中偶然发现的DNA降解开始,期间经历了质疑、缺乏资助、技术手段单一等种种困难,但是邓子新团队从未放弃、执着追求,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并积极寻找合作伙伴,终于在遗传、生化、化学、生理和进化水平对DNA磷硫酰化进行了深入阐述。老党员许煜泉教授坚持探索18年,从分离土壤生物防治菌株开始,一步步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和上升到产业化水平,实现了抗真菌农用抗生素申嗪霉素从实验室走向田间、转化为生产力。前辈人坚持、坚毅的背影给后代年轻党员同志树立了踏实、勤奋、甘于寂寞的榜样,我们支部还安排资深教授们给年轻教师讲述他们的成长和奋斗经历,努力促进优秀传统的传承。本支部一批青年党员学者正按照5年、10年甚至更长的人生规划在微生物代谢研究领域踏实前行。

坚持和传承不是在原有水平上徘徊、不是固步自封的夜郎自大。不进则退,因此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力。我们坚持科学研究的科学问题、研究技术以及表述形式的创新,努力探求微生物代谢的本质、寻求多方位交叉学科的技术融合、展现使人大开眼界的成果。正是由于我们支部党员在创新理念驱动下不断突破,才有了良好的国际声誉、连续的“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才有了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和许多著名期刊的编委头衔,才有了交大微生物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学科的行列。

 

三、营造精诚合作、相互支持的科研氛围

       生物工程系共有10个研究团队,主要分布在微生物学和生物工程两个学科方向,研究内容各有特色。同时,教师队伍中有科研、教学经验丰富的16名教授/研究员,也有22名充满激情、渴望提高和发展的年轻副教授和讲师。为了促进各个团队设备、技术、项目、管理经验等信息和资源方面的相互了解与共享,生物工程系党支部搭台牵头定期举行学术沙龙,并邀请博士后参加。每次学术沙龙都会邀请一名教师介绍其最新工作进展,邀请一名科研团队代表亮亮“家底”,现场讨论热烈,学术气氛浓厚,各研究团队之间的交流、合作、资源共享得到推进和增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党支部还积极倡导和鼓励年轻教师在项目申请、课题设计等方面多向有经验、高水平的老师请教,并出面协调教授/研究员指导年轻教师撰写和修改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很好地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收到了共同进步与提高的良好效果。

 


       研究生和博士后是科研工作的生力军,同时又处于求知欲和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如何帮助他们提高学术素养、养成良好的学术交流习惯也是我们支部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为此,支部的几名年轻党员教师积极筹备,缜密考虑各个环节,每年组织两次“生物工程系青年学术论坛”,邀请十几名博士后和研究生参加,青年研究人员认真准备报告,尽显风采,回答问题思维敏捷,评委和听众则认真聆听,积极提问。青年学术论坛的举行显著促进了生物工程系青年研究人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大家既收获了知识又收获了自信,同时也为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请过程营造了很好的协作氛围。

 


       前期的成功申请已不容易,后期的建设更是任重道远。生物工程系党支部将继续在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微生物学科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提升、生物工程一级学科建设、生物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老中青党员将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创先争优过程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