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兵教授团队发现新型水稻光敏雄性不育系,为杂交水稻生产提供新技术【图】
发布时间 :2012-12-24  阅读次数 :5748

       杂交水稻的培育和生产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生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杂交水稻的产量比常规品种产量高出20%以上。杂交水稻生产体系的核心是雄性不育材料的发掘和利用。我国现有三系杂交水稻生产体系中采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两系杂交水稻生产体系中主要利用光温敏不育系。由于现有水稻雄性不育系存在受到细胞质副效应、育性不稳定等缺点,因此,许多育种家希望获得新型雄性不育稳定的水稻材料,用于高效杂交育种,以提高水稻生产效率。
       
       十几年来,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张大兵团队利用遗传学、生物化学、系统生物学手段等开展了控制水稻花药发育和花粉形成分子机制研究,发现了10余个控制水稻花粉发育的生死控制的“分子开关”。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张大兵教授团队报道了控制水稻叶片中糖到花器官(包括花药)分配的MYB类型转录因子CSA(Carbon Starved Anther),该转录因子可以直接控制花药中单糖转移酶的表达,从而实现对糖分子从源到库分配的调节,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植物领域顶级期刊《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 2006 March; 22(3): 672-689)(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861464/)。
       
       近年来张大兵教授团队发现csa突变体表现出光敏不育特性。csa在短日照的条件下表现为完全雄性不育,在长日照的条件下变现为雄性可育。进一步通过杂交将csa突变位点转入籼稻中,含有csa突变位点的籼稻也表现出长光条件下可育,短光条件下不育的特性,这表明CSA是一个光敏不育基因(见示意图)。该项研究为水稻杂交育种提供了一种新材料,可以克服现有三系、两系杂交水稻育种中不育系育性不稳定等问题;为阐明植物光敏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2012 December 19, 2012, doi:10.1073/pnas.1213041110)(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2/12/19/1213041110.full.pdf+html)。
       


       多年来,我国着名遗传学家,洪孟民先生(张大兵教授的博士生导师)对张大兵教授团队科研工作十分支持,洪先生因病于2012年11月13日仙逝。该篇PNAS2012文章的致谢部分,作者表达了对洪先生的缅怀和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