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药物前沿研究:宿主与共生微生物相互作用机制”东方科技论坛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 :2013-10-14  阅读次数 :3179

东方科技论坛第229次学术研讨会“海洋药物前沿研究:宿主与共生微生物相互作用机制”于2013年10月7-9日在上海沪杏科技图书馆举行。本次论坛由第二军医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药学会共同承办。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姚新生教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郝小江研究员,第二军医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林厚文教授,担任本次研讨会执行主席。来自第二军医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中科院微生物所、澳大利亚Flinders大学、东京大学等21家单位的45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邓子新院士、冯雁教授、李志勇教授、白林泉教授、陶美凤研究员出席了本次论坛。姚新生院士、杨胜利院士、郝小江研究员、冯雁教授等主持了研讨会,围绕“海洋生物及其共生微生物的活性物质”、“海洋生物共生现象的生物学与生态学内涵”、“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发现的新策略与新方法”三个中心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邓子新院士、焦炳华教授、郝小江研究员做了主题报告,12位专家做了专题报告。

邓子新院士做了题为“海洋生物共生体--新药发现的新宝库”的主题报告。他指出:要解决药源瓶颈问题,科研人员应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与海洋低等生物共生的微生物上,因为它们才是许多海洋药源天然产物的真正制造者。同时邓院士建议,应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吸引国内外陆地、海洋领域的药理药学、有机合成、化学生物学、微生物工程、基因/代谢工程等领域的学者“下海”,形成学科交叉、协同作战的格局,这样才能尽快催生出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新药。

李志勇教授做了“海绵共生体种群结构、功能及其互作关系”的专题报告,从海绵共生微生物种群组成、代谢与功能、宿主与共生微生物的互作三个方面,较系统地阐述了海绵共生体这一自然界最复杂的共生体的研究历程、现状及发展方向,提出了海绵共生微生物成为重要的海洋药物来源的可能性;并针对海绵共生体的特点,就对如何解决海绵药源这一难题提出了建议。

会议专家一致认为非常有必要在海洋天然产物来源机制的揭示方面开展深入系统的基础研究,尤其是从共生互作的角度为解决海洋药源限制问题开辟一条有效途径非常具有战略意义。本次研讨会为国内外海洋药物研究专家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加强了国内外科学家的联系,积极促进了各科研单位间的科研合作,对于进一步增强国内海洋药物基础研究的整体实力,促进我国海洋药物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