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研究”通过现场评审[图]
发布时间 :2014-05-23  阅读次数 :2550

5月20日,上海市科技兴农管理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在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举行了“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研究(沪农科攻字(2013)第5-4号)”现场评审会。专家组听取了上海交通大学许煜泉教授关于生物农药交大2号的研制简介和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郭玉人研究员的田间试验结果汇报,并赴松江泖港试验基地进行实地考察。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每年的种植面积约3.5亿亩左右。赤霉病是小麦生产过程中主要的流行性病害,不仅造成小麦减产,还严重影响麦粒品质。人在摄入了受赤霉病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后,会引起厌食、呕吐腹泻等急性中毒症状,严重时甚至损害造血系统而导致死亡。目前,生产上主要依靠化学农药控制赤霉病的发生,但由于赤霉病菌的耐药性不断提高,病害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迫切需要发展绿色农药,从源头上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生产。

许煜泉教授团队长期开展吩嗪类微生物源杀菌剂的创制和推广应用研究,第一代产品申嗪霉素已经成功地在全国推广应用。在国家973项目的支持下,团队进一步研究了申嗪霉素的代谢途径及其修饰基因的调控机制,利用生物技术对有效活性成分进行改造,将申嗪霉素酰胺化为吩嗪-1-甲酰胺(PCN,暂命名:交大2号),以达到进一步降低原药毒性,扩大应用范围的目的。同时,在上海交通大学“985”三期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的支持下,研究团队建立了生物农药产业化研究的中、下游平台,完成了生产的工艺放大、提取纯化和3%悬浮剂的研究,与原有工艺相比,能耗降低80%左右,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解决了生物农药生产和推广中一系列的瓶颈。交大-2号的生产技术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申请了国际专利。

经过现场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生物农药交大2号具有安全性好、抗菌活性稳定、对环境友好三大优点。在田间试验中,低于化学药剂的用量条件下,实现了80%以上的防治效果,达到甚至超过了现有化学农药的防效。专家组表示,交大2号防治小麦赤霉病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希望有关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研发新剂型及配套使用技术,为我国小麦赤霉病的有效防控、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