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19年7月-8月,上海交通大学“iGEM合成生物学教育普及与市场转化现状和前景调研”实践团成员分别赴青海、云南、海南等地进行基因编辑技术公众认知的社会调研,并在当地学校开展科普支教活动。
7月9日-12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山山圆梦义工社的支持下,实践团前往青海省西宁市开展社会实践。
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长宁镇中心学校,实践团成员给三年级孩子教授了几节生物科普课,引导他们思考生命的本质,一起探索基因的奥秘。从最普遍的自然现象入手,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为什么“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迎着孩子们好奇的眼神,老师初步为他们打开了分子生物学的大门。分小组搭建DNA模型,孩子们进一步具象化地认识微观生物结构,而对于最前沿基因工程技术的介绍,更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既沿着先人探索的脚印,回溯自身遗传的脉络,也启迪他们对于科学的研究热情,也许下一个生物学的重要发现,就将在他们中间诞生。
在支教活动之外,实践团成员还在长宁镇周边进行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公众调研。调查显示,由于地处偏远的西部农村,当地居民对现代生物科技普遍缺乏了解。
7月31日-8月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TECC志愿者协会的支持下,实践团前往云南省昆明市开展社会实践。
8月1日-2日,实践团进行了实地调研。实践小组前往观山公园、洗马河公园、商业广场等多地邀请市民填写问卷。受邀民众大多对调研内容产生极大兴趣,并积极配合问卷填写。在实践小组人员的耐心指导下,民众根据自己对生物技术等的了解如实填写了问卷。8月2日下午,结束支教课程后实践小组还向小营员们纷发调研问卷,邀请营员家长参与填写。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市民对身边的生物技术还缺乏了解,对现代科技的发展存在比较多的忧虑。
8月4日-5日,实践团成员为云南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果林小学的高年级同学提供了内容丰富的iGEM主题课程。课程内容涉猎广泛,分别从微生物、植物、基因与遗传、天马行空创造营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科普。实践小组成员讲授时注重与生活宏观现象的结合,对众多现象背后的微观生物原理进行生动阐述,同时设置多项动手活动,包括种子结构染色观察、粘土制作细菌模型、想法飞机制作等,增强了主题日的趣味性,让小营员们在听讲、观察制作和想象中增强了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吸收。据教学过程反馈,当地小学生们对基础生物知识的了解程度高于预期,对较多知识都有过相关接触。课程内容吸收情况极佳。
8月1日-10日,在上海交通大学TECC志愿者协会的支持下,实践团成员前往海南省东方市开展社会实践。
在8月1日至8月3日的社会调查阶段,iGEM队员在东方市八所镇街头进行了随机问卷发放和视频采访,针对于部分不识字的受访者则采用了iGEM队员口述题目后进行代填写的方式完成数据收集。在调查中实践团成员记录了不同人群针对于基因编辑的不同观点,为后续的统计与分析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支撑。
8月4日-10日,实践团成员为海南省东方市大坡小学的学生们提供了精心设计的生物学基础课程。iGEM队员们准备了DNA模型、噬菌体纸模和可塑性太空粘土(用于制作细菌模型)来让孩子们切身的体会到生物的形态特征与结构特点。此外,实践团成员还提供了丰富的实际应用信息贯穿课程。
为检验课程效果,在课程开始前对孩子们进行了摸底检测,而在课程之后进行了课程质量检测。从中发现通过孩子们对于合成生物学相关知识的认知度大幅提高,课程激发了部分孩子对于生物学的好奇与热情。孩子们积极发言,踊跃提问。
通过在各地的问卷、采访等调查活动,实践团成员了解到了更多群体对于基因编辑等现代生物技术的认知和接受情况,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澄清了公众对于现代生物科技的一些误解。调查的过程引导实践团成员更多地关注前沿科技与社会和公众的关系,更多倾听普通公众对于科学研究的看法与期待。而科普支教活动,则有如将知识的火种撒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他们不只是传授着科学知识,更是提供了孩子们一把通向科学、通向世界、通向未来的钥匙。志愿者与同学们之间,不止是简单的教与学,更是一场思想上的热烈交流,他们之间交流迸发的火花,点亮了山区孩子们的智慧之光。
科学与社会正在走向脱节吗?如何在科研人员与社会公众之间架设交流的桥梁?又如何把前沿的科学知识普及给更多的群众?年轻的实践团成员们在思考着,实践着。愿青春的光彩永远在他们的脸上闪耀,愿科学的精神永远在神州大地上生长!
Address: 800 Dongchuan RD.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China
Phone: +86-21-34205709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and Biotechnology, SJTU Copyright © 2017 沪交ICP备0502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