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发展中心活动预告(3/17-3/21)
发布时间 :2014-03-18  阅读次数 :3759

本周(3/17-3/21)通知包括如下内容:

通知事项

活动时间

报名截止时间

  1. 1. 【无录像】教学发展中心第4期午餐会(总第56):何种练习和反馈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在线报名)

319日(周三

12:00--13:00

319日(周三

8:00

  1. 2. 2014年春“教与学研修班”第二期:《如何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在线报名)

320日(周四

830-1530

319日(周三

8:00

 

  1. 3. 11期 “火花Spark”邮件送达服务《外国学者回答“钱学森之问”》

--

--

  1. 1. 【无录像】教学发展中心第4期午餐会(总第56):何种练习和反馈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考虑到录像可能会增加老师的顾虑,影响参与,从本期的午餐会开始,将不再录像,各位老师尽可以畅所欲言。欢迎各位老师继续参加中心的午餐会!

本学期的午餐会排期表见

http://ctld.sjtu.edu.cn/index.php?q=notice/1393291228

欢迎大家报名第4期午餐会!

话题何种练习和反馈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时间319日(周三12:00--13:00

地点:交大闵行校区陈瑞球楼504

考虑到场地的限制,中心能接纳报名的人数为50人,先到先得,希望感兴趣的老师尽早报名。

由于需订餐,请有兴趣参加本次午餐会的老师务必于3198:00以前报名(点击下方链接进行在线报名)。

若报名成功,午餐会前一天您将会收到教学发展中心的短信提醒,请以短信为准

报名网址:http://ctld.sjtu.edu.cn/index.php?q=notice/1394693080

  1. 2. 2014年春“教与学研修班”第二期:《如何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内容简介:

什么是“教与学研修班”?

研修班是在“大学教学实用策略”系列工作坊的基础上开发的教师研修项目,办班的目的是力图将上述学习引向深入,即将工作坊的“广种薄收”提升到“精耕细作”。学员通过参加互动型讲座、小组团队合作学习及个人研习,系统地探究教与学主题相关的理念和实用策略、技巧,针对自己的课程作出相应的教学实践设计方案,并形成可以展示、评鉴的学习成果。

参加了本期“教与学研修班”我能收获什么?

本学期开的第二期研修班将围绕 “如何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这主题,与您共同探讨:

  •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在基础理念和实践上有哪些差异和相似处?
  • 您所制定的课程/课题学习目标是高层次的还是低层次的?
  • 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哪几个特征?
  • 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有何促进作用?
  • 明确的学习目标对教师的教学有何帮助?

完成本研修班后,参与教师应该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 分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 与“传统教学”在基础理念和实践上的差异和相似处。
  • 为自己的课程撰写较高思维层次的学习目标。
  • 分析明确的学习目标应具有的三个特征。
  • 向同事说明明确的学习目标如何能够一方面促进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老师备课、出考题、设评价标准等的工作效率。
  • 能够概述“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及执行的各方面,包括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主动学习策略、评价学习效果等。

研修班具体采取什么形式?

互动式讲座、分组经验交流、小组案例讨论、集体研讨、辩论。

如果要参加研修班,我需要准备什么?

为了更好地提升研修班的研讨效果,参加的教师最好能携带自己的电脑,以便现场实习撰写、设计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或至少一节课)的教案。

主讲人介绍:

 

王铭玉(M. Rachel Wang),台湾大学化学学士,美国西北大学化学博士。曾在美国数所大学任教多年,对教与学的规律进行过深入的学习和认真的研究。2009-2010年曾三次担任校英语授课能力培训班的培训导师,其培训效果得到了学员的广泛好评。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教学中心主任;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特聘外籍专家。2011-2013负责开设大学教学实用策略工作坊系列并参与上海交通大学新任课教师培训工作。

开班时间:2014320日(周四)830-1530(提供午餐)

地点:交大闵行校区陈瑞球楼504

报名截止:2014319日(周三)8:00以前

报名方式:点击下方链接进行在线报名。考虑到场地的限制及订餐需求,中心能接纳报名的人数为50人,先到先得,希望感兴趣的老师尽早报名。

报名网址:http://ctld.sjtu.edu.cn/index.php?q=notice/1394586048

3. 11期 “火花Spark”邮件送达服务:《外国学者回答“钱学森之问”》

 

简介:

本文以一位中国教授到美国的大学观察的角度,重点介绍了美国几所大学学生创新的源动力,介绍了其大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是如何想的,如何做的。

精彩语录:

l 要挑战学生,这样学生才能超越教授,超越既有的知识范式。

l 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帮助学生超越既有知识范式去思考。

l 创新能力不是培养出来的,每一名学生天生就有创新能力。

内容:

外国学者回答“钱学森之问”反思中国传统教育

钱学森先生曾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被称为“钱学森之问”。对于这个问题,国内科技界和教育界的许多学者都尝试回答,给出了一些很有启发性的答案。

今年1月,我有幸访问了加州大学系统中3所研究型大学,分别是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洛杉矶分校(UCLA)和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有机会与三校一些参与管理和领导工作的教师对话,深入了解其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其中,大学如何培养拔尖创造型人才是我所关心的主题。针对钱学森之问,我所访问的学者们都给出了他们的回答。如果说对于我们而言“钱学森之问”还是一个问题,那么对于他们而言这已经是经验之谈了。

第一位学者是让•克罗斯基,他是伯克利校长的国际事务特别助理,也是上届学术委员会主席。克罗斯基教授是一名材料学家,每年都为伯克利的新生开设跨学科新生研讨课“音乐中的材料”。在研讨课中,他们一起拆开小提琴、钢琴等,研究不同材质的琴弦、不同材料的琴身产生的不同声音,从物理学、材料学和音乐三个维度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谈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克罗斯基教授讲了他的教学故事。

在他的专业材料科学课上,有一名优秀的学生课后找到他,说:“教授,我要特别专注学习纳米科学,在我40岁时成为一名优秀的纳米材料工程师。”他的回答是,“孩子,在你40岁时,纳米科技的人才已经饱和,这门技术已经没有什么潜力了,你有可能找不到工作”。那名学生听到这个回答,沮丧地离开了。

过了几天,那个学生又来找他,问老师,“那么,在我40岁时,什么科技会比较有潜力,会更需要人才呢?我现在要更加专注学习哪个领域的知识?”

他认真地看着这个学生,慢慢地说,“孩子,我也不知道,你可以自己找到答案。”

克罗斯基教授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就在这个故事里,他的意思是要挑战学生,这样学生才能超越教授,超越既有的知识范式。我问克罗斯基教授,在伯克利有多少教授这样挑战学生?他的回答是,在伯克利的教师中这是常识。

第二位学者是泰勒•斯托沃教授,他是伯克利文理学院负责本科生教学的院长,本身的学术领域是法国史。在谈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他认为有三点非常关键。

第一是跨学科的教学。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帮助学生超越既有知识范式去思考。在伯克利的本科教学安排中,有新生研讨课、伟大思想课程、线性跨学科课程计划、辅修/双学位教育以及独特地将跨学科教育和本科生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本科专业”。这些制度结合起来共同实现这一目标。

第二是大学的考试。大学的考试中应该有一些题目具有开放性答案。这样的考试学生要想得A+,伯克利同事们的标准是,学生必须发现并且阐释一些对于教授而言新的观点,并且找到材料支持自己的论点。在一开学,所有学生都知道这样的标准。这样的考试成为对学生普遍的挑战。

第三在于如何配备师资。当伯克利有一名教授退休后,学校需要引入新的教授,他最好与退休的教授不同,能够带给学校新的研究思路和视野,开出新的课程,帮助教师和学生从新的角度理解和思考世界。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两面临海,风景十分秀丽。这所高校有一个特殊的本科学院名为“创新学院”,本质上是一所住宿学院。这所学院成立于1967年。虽只有47年历史,它却已经培养出1名诺贝尔奖得主??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卡罗尔•格雷德。创新学院培养出来的其他杰出校友有很多,格雷德只是一个代表。

创新学院现任院长为古生物学家布鲁斯•蒂凡尼。当我问他“创新学院”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布鲁斯回答:创新能力不是培养出来的,每一名学生天生就有创新能力。

创新学院努力将创新能力强一些的人选出来,给他们提出更高挑战,并让他们在大学亲自参与到创造进程中,使其创新能力及早开始呈现。挑战和参与创新是创新学院的核心哲学,这些核心哲学已经开出了绚丽的花朵。

加州大学几位学者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提醒我们持续反思我们的教育:回答钱学森之问的教学策略,是否超越了孔夫子“因材施教”的传统束缚呢?“因材施教”强调了“教”的因素,强调了既有知识的权威和束缚,但忽略了学习者要成为什么人。韩愈《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老师,是否更应该成为学生的挑战者?我们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挑战?是否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持续的学习和探索欲望?是否使他们具有了生机勃勃的学习动力和生命力?当他们具有不同于传统的构想时,我们如何保持宽容并提供足够的支持?

文章来源:http://edu.people.com.cn/n/2014/0213/c1053-24343262.html

感谢供稿人,来自国际交流处的黄新昌老师。

教学发展中心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Development

地址: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上海市东川路800号,陈瑞球楼5层,200240

电话:(86021-34207648 邮箱: This e-mail address is being protected from spambots. You need JavaScript enabled to view it. 网址:http://ctld.sjtu.edu.cn/